close

新店文史館年度特展專輯

「大坪林放軍遶境」特展

展期:107年11月1日~108年10月31日

 

透過「大坪林放軍遶境」的在地民俗活動的展出,讓我們邁入民間信仰的殿堂,在五穀豐收、閤境平安的大地禮敬訊息傳遞上,來瞭解人民生活與社經的發展過程。以放軍遶境的祈福儀式為軸本,建立聚落間人與神祇、宮廟相依無畏的歷史情感,這正是台灣社會著重鄉土教育上的重要一環。

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新北市立圖書館的指導下,新店文史館的文史志工群,進行大坪林放軍遶境的探索與研究,並將成果以圖文展現,期以帶動民眾親近土地。民間信仰與祭典的重現與探求,使得一個地方底層的生命活力得以展現,讓我們的傳統記憶空間活化,深切的延續歷史發展命脈,並藉此推廣在地民俗學知識教育。

計畫主持:夏聖禮

文史志工:張碧敏、彭美里、高淑華、童月貴、游寶彩、鄭麗英、連勝元、高俊彥、游鳳苑、周芳軍、林明香、陳純勉、程中夫、周義雄、粟匡華、黃春蘭

(展出內容的相關資料,若有訛誤或侵權疏忽,懇請惠予指正,並不吝賜予教育用途,特此感謝!)

過火

    每年陰曆3月23日, 新北市新店區大坪林五庒都會舉行聯合放軍遶境。行前儀式在泰山巖顯應祖師廟 進行, 其中最精彩的儀式就是:過火!

    上午九時,廟前廣場舖好兩排金紙堆, 燃起大火。祖師公率領眾神明、神轎、還有信眾,一一跨過熊熊烈火; 一陣鼓掌歡叫聲中, 順利完成簡單隆重的過火儀式!

    過火與踏火,各有特色。過火,就是跨火,神轎或信眾跨過熊熊火陣:或新娘過火爐。最精采的過火儀式,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大坪林顯應祖師廟。而踏火,抬轎者或信眾,赤腳踩踏滾燙的炭火堆(或石頭堆)。最盛大的踏火儀式,在宜蘭的二結王公廟。其目的都在驅邪避凶,消災祈福,也是宮廟慶典年年大事。(粟匡華)

 

                 關於大坪林五庄的放軍遶境                                     

      漢人移墾台灣,需渡過「黑水溝」,行囊中除攜帶所需的錢財衣物外,必帶著故鄉的守護神像、護身符,祈求一路庇護。開墾時得面臨瘴厲之氣、瘟疫;另一方面又與原住民爭奪土地,再者,面對不同族群的競爭、械鬥,艱困的環境中,心靈上更需寄託於神明。安定之後,為感恩神明,便將神像安座供奉於住宅,行有餘力則在庄頭合力建廟,舉行祭典酬謝神恩。

    以新店地區來說,安坑太平宮(主祀開漳聖王)、潤濟宮(主祀三官大帝)、日興宮(主祀謝府元帥)、屈尺岐山巖(主祀清水祖師)、廣興長福岩(主祀清水祖師)及大坪林五庒的土地公,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馬偕日記上記載,早在1874年馬偕進入新店傳教,那時正值眾神們的嘉年華季,街上擠滿一堆人;1879年11月進入屈尺傳道,剛好在做戲劇表演,還有一些殺好的豬,攏絡神明,以求平安。

    早期地方信仰多元且具包容性,跨越族群,迎神賽會之搬戲、殺豬公、陣頭樣樣齊全,一年多起迎神會,緣金募集頻繁,也帶動地方民生產業發展。日治時期起,大坪林五庒的遶境活動計有:

一、迎媽祖

    從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得知,大坪林媽祖遶境起自1915年,大坪林大戶劉家子弟,因求於北港天后宮靈驗,加以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決定以四天的時間,自艋舺清水岩天后宮迎來媽祖遶境。迎神當日午後零點三十分香客千人自艋舺啟程,沿途庒民列香案焚香頂禮,二點經景尾街入大坪林庒,四點多遶行五庒完畢,神壇設在公學校旁,供人禮拜獻香,造成轟動。次年亦欲獨力舉辦,即遭反對引發衝突,經當道協調,同力合迎,此後每年有一次的迎神遶境。

二、迎尪公

    1915年大坪林高氏輪值景美集應廟年祭爐主,五年一輪,1920年又逢大坪林高氏爐主在廟前辦桌,宰豬四十頭,還有在家祭者,最巨大豬隻重四百七十公斤,還有演唱子弟戲,吸引大坪林人士前往祭拜,熱鬧非凡,此後新店街迎尪公(保儀尊王)消息開始躍上新聞版面。據耆老表示,保儀尊王能驅逐農作物的害蟲,巡視的地方包括新店街及近山地區。據台灣日日新報的描述,新店街的迎尪公是由頂街、下街輪流主辦。兩街的互拚熱鬧,留給已故耆老高永華無盡的懷念,無論藝閣、陣頭、南北管的陣容,至街坊商店拚陣,豐盛的點心排滿街道兩旁,大新客運與火車都要為此加班,據載1933年所出陣頭達四十多組。

三、五庒聯合放軍

    大坪林五庒聯合放軍起於何時,並無明確的文字記載,訪問主導放軍活動的「新店泰山巖顯應祖師廟」廟公表示,昭和年間,居住於寶斗厝的劉宗鏗,受顯應祖師的感應及指示,前往新莊「頂泰山巖顯應祖師廟」朝拜且迎回三祖,供俸在寶元路三合院祖厝,早晚膜拜修行。初為神壇,因為靈驗,前來問事、求符的庒民越來越多。當時大坪林庄民均務農,農作物易受病蟲害侵襲,為祈求神明的庇佑,每年向木柵集應廟掛單遶境。有一年,寶斗厝農作物遭受金龜子肆虐,米粒空心、瓜果不結,祖師公起壇指示放軍,諭令旗下兵眾鎮守四方,為農民除蟲害,開始有了放軍遶境。自此境內連連五穀豐收,其他四庄要求加入,形成五庄聯合放軍。

    迎神活動日漸增多的同時,出現了批評檢討之聲。1936年日本推動「皇民化」中的重點即「寺廟整理」,透過寺廟整理裁併廟宇,廢棄台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神位,改奉祀日本神祇、參拜神社。次年北部先確定:統一中元祭典日為七月十五日,不可錯開時間而互相招請;迎神定為舊曆五月十三日;新曆十月二十八日則為台灣神社祭日。對民間寺廟增加壓力,耆老說:「那時,神像都來不及藏了,還遶境!」接著日本投降,國民政府來到台灣!隨著時代發展,生活型態轉變,宗教活動又開始蓬勃發展!

    直至今日,大坪林五庒每年3月23日,依然延續聯合放軍遶境活動,成為獨有特色。寄望「大坪林五庒聯合放軍」的鄉土文化特色,綿延傳承,世世代代!(高淑華)

大坪林泰山巖顯應祖師廟

    大坪林泰山巖顯應祖師廟座落於現今新店區寶慶街32巷5弄5號,臨景美溪畔,早期居民多以農為業,民風保守,生活儉樸,臨近居民之信仰中心為「顯應祖師公」。

    大坪林顯應祖師老祖身上刻有「光緒己丑年季春榖旦」,即1889年(清光緒15),至今近一百三十年,有個「盟份」, 主要是由大坪林王姓輪流供奉,供民眾問事濟世,因靈驗,再由王姓「及」外姓氏,另裝金身奉祀二祖供民眾問事,並有盟份,爐主輪值祭祀。

    由於供問事靈驗,須經常請出,為便利民眾,二祖指示劉弟子(宗鏗)招小弟,嗣劉宗鏗君夥同庒民,其中知一位前輩稱為「烏秋」,同赴頂泰山巖迎回三祖香火,裝金身於德高(竹篙)嶺開光,安座於寶斗厝劉厝公廳濟世。頂泰山巖在1934-1936年間(昭和9-11),由著名大師陳應彬率徒弟黃龜理等負責規劃修造,牆上刻有捐獻碑,其中在第二行中間有列有「大坪林三祖六十元」,可推在此之前已分香而回。

    嗣三祖指示召集20人盟份,另裝三祖金身三尊,兩尊供奉在廟內,另一尊由參加盟份成員每年輪值爐主(現為每半年輪值),復因當時瘟疫及農作物蟲害嚴重欠收,民眾皆求於祖師公排憂解難,遂起壇指示劉弟子準備,在寶斗厝庒內放軍,以驅除疫情保庒內居民安康,掃除蟲害以護莊稼農作豐收,經放軍後當年即居家平安,五穀豐登。其他四庒(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保正遂要求加入次年祖師公放軍。

    嗣因劉厝擬改建公寓,遂有感恩祖師公神恩保佑,心懷感恩之虔誠信眾捐地,地方賢達人士協力出資建廟,出資為大坪林祖師公建廟奉祀,1981年初興建落成,農曆4月間恭迎顯應祖師聖駕入廟安座,並配祀天上聖母暨福德正神造化大坪林,護佑信眾安康,地方榮盛。每年農曆5月初3日為顯應祖師三祖聖誕,2018年6月16日欣逢戊戌年聖誕千秋,依例當日啟建祝壽法會,奉誦三教慈悲妙典及歌仔團演出三天慶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詳和,並祈諸位善信,福慧增祥,財利雙收,闔府平安 。

寶橋福壽宮

    宮殿式建築的寶橋福壽宮,巍立景美溪畔,這座百年以上歷史的土地公祠,原立景美溪渡船頭旁,先民磊石成地方保護神。據耆老周朝枝口述,這小土地公廟有土地公、土地婆,位在溪邊祭拜時要下坡坎不便,後來礦坑出煤礦有錢後,就遷移至小山崙上,有大樹遮護,後再擴建成福壽宮一樓廟中廟的小廟,最近一次擴建砍掉大樹,成今日規模。

    大坪林五庄農曆323日顯應祖師放軍保衛地方,福壽宮就被推為領頭軍,帶領遶境陣頭巡視五庄。現任主委江宗遠(30年次)說起早年盛況,福壽宮有寶興社北管陣頭和大仙翁可惜社會變遷,年輕人忙於工作,也無法參與辛苦的訓練,目前放軍只能找外援撐場,地方改變大遶境路線也不好帶,年年都在推辭帶頭任務。

    擔任宮務20多年的林正宗(31年次)說,最早各家用穀子當廟費,後來算丁口錢,現在信仰自由,很難到各家收取費用,改由爐主處理。他與江宗遠的上學路就是經竹林、農田,走到大豐國小,江宗遠到木柵念書更麻煩,經福壽宮旁梯田、竹林,過大坪林圳灌溉渠道,再走梯田、竹林,到渡船口搭渡船過景美溪。所以在他回憶中,擴建前廟在坡上,戲台在坡下,中有10階看台,每階2尺高,現在看到的戲台下向地下室的位置,才是原來戲台所在地。

    廟左前寶橋抽水站舊址在廟右後堤岸旁,廟左後是水閘門,江主委說,廟宇堤防中仍有深1層樓的排水溝,但看不到其上的灌溉渠道了。

    福壽宮位於水陸交通樞紐帶,陸路交通東接木柵、南靠坪林、蘭陽平原,西接海山地區,北向景美、台北;水路交通景美溪新店溪接淡水河航道,昔時常有百餘船隻來往景美、大坪林、木柵、深坑、石碇等地運輸貨物。宮廟建何時已不可考,1925年土地管理人林金生先生結合地方熱心人士,整建重修土地公祠,完成第二次修建,1961年地方熱心人士認捐,再將原廟祠第三次改建為磚造,並增添觀戲台乙座,1985年第四次整建成現今規模。2003年信眾捐獻收購廟地,並於同年12月通過政府寺廟管理法,福壽宮體制完備。(游鳳苑)

咸亨宮

    十二張的咸亨宮,在當地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據當地耆老傳述:原來廟址在一個小土墩上,旁有一棵九芎老樹和一漥泉水,而漥泉終年泉水不斷,十二張居民皆以務農維生,先民們牽牛至此喝水,見一長形石視為土地公轉化,庇佑子民,遂築一小廟供奉之,稱九芎腳土地公,後稱咸亨祠,今稱咸亨宮,係於1976年參加中華民國宗教協會更名之。廟內右手邊神龕旁的道光7年(1827)十二張共同捐修石碑,可證明寺廟的悠久歷史。而現今廟宇的建築形式,乃1965年、1974年兩次擴建而成,其建築物內容有:鐘樓、鼓樓、戲台、神殿等,而殿又區分主殿、右殿、左殿,主殿供奉土地公,右殿祀奉孚佑帝君(分香木柵指南宮),西秦王爺,左殿祀奉天上聖母(分香北港、新港),另宮內有神像李靖、楊撠、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以及神將與北管等;每年逢農曆二月二〜土地公誕辰,演戲庇佑信徒,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參與大坪林五庄顯應祖師遶境放軍,平日初一 、十五犒軍,農曆十月十五,收軍,其他農曆五月十七的孚佑帝君〜木柵指南宮與汐止仙公廟的進香與媽祖新港、北港的進香。(周芳軍)

新店蕭府王爺

    台灣先民大都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奉祀蕭府王爺的廟宇甚多。唯新店蕭府王爺隨洪水乘願而來,與廖家太祖父結緣,年代已不可考了。當時基於對神明的敬仰,先將神尊請回家供奉,直到有一日廖家太祖父突然在三合院的大廳裡起乩,才知是蕭府王爺。因此就在新店大坪林十二張23-26番地的居家(今日新店中正路399巷內)創立王爺公廟。

    蕭府王爺又稱王爺公,是漢朝名相蕭何,博學多聞、允文允武、功在社稷、神威顯赫、普受庶民謁拜。依世俗年例,農曆五月十七日是王爺的誕辰日。新店蕭府王爺廟以王爺和廖家的結緣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為誕辰日。是日信眾以辦桌聚會、布袋戲演出等酬神庇祐、熱鬧非凡。   

由於王爺公宅心仁厚、慈悲為懷,以眾生利益為先,讓出舊廟地供廖家信眾興建大樓居住。因而遷到百忍街29巷內,雖如此,王爺公神蹟靈驗依舊,信眾未見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因此信士林鍊和林溪海父子及大部分信眾積極表示應另建廟宇,以感恩王爺公,特別是林溪海董事長的願力,於父親96歲時利用假日,帶父親林鍊參訪廟宇,規劃建廟事宜,最後於現址(新店中正路418巷2號),購地並出資興建現今之蕭府王爺廟,完成心願。2014年正式向新北市政府立案,接受定期消防安檢,依法行事。

    新店蕭府王爺主祀蕭府王爺,配祀有五路財神。為莘莘學子則設文昌帝君。願有情人皆成眷屬設有月下老人。最特別的是供奉百善公和玉樂仙師。百善公是廖家第三十三世的廖水德,也就是現任管理人廖添進的祖父,水德公在年少時就被王爺公附身成乩身,直到73歲無疾而終,為信眾服務50年,舉凡問事、藥方、接骨均盡心盡力,為信眾所愛戴。

    當年廖水德是乩身,林鍊是桌頭,兩人合作無間救助很多信眾,特別是小兒麻痺症流行之際,林鍊老醫師的處方救了許多小孩,林鍊往生後,王爺公賜號玉樂仙師。

    廟方幾乎每年都參與大坪林地區放軍、神明遶境活動,今年也不例外,雖然沒有咸亨宮的陣頭隊伍壯觀,但神眾出發遶境和回鑾的三進三退過火儀式都依禮進行並錄影存檔,可看出管理人的用心和尊重。蕭府王爺和咸亨宮的陣頭隊伍在大遶境之後的下午三時到五時,徒步遶境廟宇附近的十個里區。出巡的神尊分別是蕭府王爺的老祖、觀音菩薩、祖師公、三太子、百善公、玉樂仙師、還有土地公共七尊。(童月貴)

斯馨祠

新店最古老的土地公廟-「斯馨祠」座落於昔日的「店仔街」(民生路86巷底)。廟中現存有1783 年的香爐與1779 年的建廟捐獻碑-斯馨牌。「斯馨祠」至今已經有近二百四十年的歷史。

    十八世紀先民入墾,溯淡水河沿新店溪,在大坪林渡頭(即店仔腳,昔日溪園路 101 巷底)上岸,形成貨物集散地。由於店舖櫛比,稱之為店仔街。居民為感謝神明保佑,建福德正神廟一座。據傳命名「斯馨祠」,係取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涵,在地耆老也有「思鄉」之說。

    「斯馨祠」於乾隆年間創建時本是一座約三尺高,石雕屋頂和屋脊的土地公廟,建材來自大陸福建,並立有「斯馨牌」的建廟捐獻石碑。大正十三年(1924)新店大水,店仔街的商家幾乎全毀,「斯馨牌」亦流落民間,後來失而復得,現立於廟旁。1959年八七水災,災後曾做簡單的整修以維持原貌。1993年十月由當地熱心人士集資重新修建而成。

    「斯馨祠」既是新店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廟內所供奉的土地公及土地婆更是乾隆四十四年建廟時即由福建請來安座。此外廟中古物尚有「斯馨牌」古碑及一座雙耳石雕香爐,爐身正面雕有「斯馨祠」及「癸卯年(1783)孟冬旦」,說明「斯馨祠」的久遠歷史。也使「斯馨祠」在新店十四張聚落開發史上極具代表意義。

    2005年起捷運環狀線計畫推動,位於十四張和平社區以北的廣大區域即徵收為捷運機廠用地,「斯馨祠」與劉氏家廟、劉利記公厝等歷史建物均採拆遷重組方式保留。

    2011年因捷運環狀線十四張站與機廠用地徵收,進行拆遷, 2013 年11月17日「斯馨祠」暫厝於南機廠B604橋旁( 民生路126-1號 ),未來將移入央北重劃區的歷史公園永存。(程中夫)

二十張福德宮

    1765年(乾隆30)大坪林圳興築完工,大坪林圳地區的農田邁向水田化,大量墾民移入。約一百多年前,大坪林二十張庄居民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大坪林圳尾,現今大鵬新村的稻田邊,設立小龕供奉土地公。

    1965年,國防部購得二十張土地公祠一帶土地,興建空軍眷村「大鵬一村」。地方人士遂向劉姓地主購買現今復興路80巷1號,復興路與建國路口三坪大土地,設祠奉祀土地公。

    二十張地區工商經濟日益繁榮,信眾有感於土地公神祐,故香火鼎盛。1974年地方人士捐款集資,將土地公祠在原地改建為莊嚴新殿,定名為「新店二十張福德宮」。宮內主祀土地公及土地婆,左右為文武護駕。配祀有佛祖、天上聖母、太上老君、呂仙祖、王母娘娘、恩主公、三太子、彌勒佛等諸神。

   二十張福德宮由於香火鼎盛,信徒日眾,但廟地狹隘,不敷使用,廟方於1978年向劉姓地主增購土地,擴建辦公室。早先廟務由國豐里、明德里、大同里、大豐里、江陵里、復興里、大鵬里、忠孝里八里輪流共管,後來大鵬、忠孝兩里退出廟務管理。

    二十張福德宮主要祭典為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廟方會放映電影,供奉壽桃壽麵,恭祝土地公聖誕。

    二十張福德宮旁另供奉「聖靈公」牌位。日治時期,日本軍醫青木少佐一家人住在新店復興路附近,日本戰敗,要被遣返日本,卻在1946年元月初一晚上遭潛入家中的四位歹徒殺害。居民在萬新鐵路橋下靠溪處建「尚義堂」供奉他的牌位,尊青木少佐為「義愍公」,一般人稱為「日本公」。萬新鐵路拆除時,尚義堂也被拆掉。之後正好當地發生幾起事件,經過起乩問神,得到指示日本公要求要蓋一座廟,遂在二十張福德宮旁,設置神位祭拜之。

    新店二十張福德宮的信眾廣布新北市,為強化廟務組織,發揚土地公護土安民,福德濟世精神,於2018年元月成立「新店二十張土地公功德會」,期以擴大信仰圈,舉辦公益慈善活動,並研究土地公文化,傳承土地公護土濟世精神。(彭美里)   

文山聖母宮

    1967年3月張南里民委託郭炎照、林本山、莊廣泰等,至萬華佛具店雕刻一尊媽祖神像,於農曆3月21日請回新店供奉,由周顯聰擲筊中爐主,並參加當年3月23日大坪林遶境活動。此後每年由張南里、文中里,國校里信徒輪流擔任爐主,每年農曆3月23日三個里里民捐緣金演歌仔戲。以前在北宜路一段屠宰場巷口的火材盒工廠邊搭舞台,後來改北宜路頭茂昌木材行演戲,場場客滿,歌仔戲演出成為當地信徒及居民交誼與趣味的時光。

   1989年3月周添登擔任爐主,將媽祖供在環河路19巷堤防邊皇賓旅社左側的小鐵皮屋,媽祖安座後,洪連溪就建議聖母應有個固定安身之處,隔年換新爐主時,媽祖顯示不願意離開,要長久居住,周添登夫婦於是捐屋,由林大青、翁文良、林本山、林火桂、林茂進等委員商議就地設廟,增設神桌,加供千里眼、順風耳、三太子、虎爺及天公爐,透過信徒選出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2018年主任委員林火桂、副主任委員林國榮,每月初一、十五有請頌經團誦經祭拜。

    早年,北宜路公路局新店總站到青潭南青宮路段車禍頻傳,文中里里長周芳明請示文山聖母如何處理,發起路祭,當時新店市長召集廣明里里長王辰雄、國校里里長楊介新、代表林新發籌辦三日法會,由洪連溪負責相關事宜,地點設北宜路一段茂昌木材行邊,法會圓滿,從此地方平安,是文山聖母保佑地方一大佳舉。

    有一年信徒洪文良因患重病,醫療罔效,就跟聖母發大願,如果病癒,願意幫聖母回娘家,結果真的康復起來,從此每年正月11日,由他募資籌辦聖母回麥寮拱範宮進香,3天2夜路程包括朝天宮,每年選出頭家爐主都很順利平安。靈驗事蹟多,有患腫瘤得醫治,倒債突然收回,聖母香爐大隻香浮現觀音媽祖像等。每年農曆3月23日參加大坪林繞境,文山聖母隊伍一到張南里、文中里、國校里必用步行進入各里繞行,視里民如子女一般照顧與疼愛,可謂德澤民豐,造福鄉里。(高俊彥)

開山福德宮

    開山福德宮位於新店檳榔路36巷1之1號。創建時期的小廟座落在農地上,非常簡陋,前面有大坪林東圳流過,原主祀的土地公是一尊6寸石雕士地公神像,三尺高的磚造小祠。1970年由當時文明里長魏木火及地方人士卓德來、黃德旺、馬新傳、李讚生、游方等等人共同募款,興建南方式新廟。座向東北偏西南,一門一進,有正殿、拜亭、右方小廣場及戲台、石刻土地婆相伴。

    1995年木刻1尺3寸土地公神像,並重新雕刻的保儀大夫神像,由木柵保儀大夫廟開光過火,迎回廟裡供奉。保儀大夫原由七張8里共同輪流請到各里祭拜,近年剩文明、新生兩里負責,神像就供奉在廟裡。最重要的祭典,是農曆2月2日土地公壽誕,但為了讓土地公壽誕活動能有更多信眾參與,不與它庒同時,經擲茭請示改在農曆2月20日舉行,席開最多四十桌。

    1999年因檳榔路36巷拓寬,拆除戲台。每有慶典活動臨時搭蓋棚帳。魏木火里長時向每戶收募緣金作為活動經費,現在改由信徒自由樂捐,不足之數由頭家爐主負責。因座落水利地,以社團法人新北市開山福德正神福德會名義登記立案。開山福德宮與新店文山聖母宮結為友誼廟,每年農曆3月23日大坪林繞境皆共同參加。

    土生土長的耆老王德全(1927年次)回憶年輕時的土地公廟,熱鬧非凡,農曆正月十五遶境,每月十五日犒軍,十月十五日收軍,每場拜拜都有豐盛的祭品,不像現今簡單的花、果。一整年廟會活動滿滿,還有歌仔戲,而王老先生常在歌仔戲裡扮皇帝,因此朋友戲稱他是「皇帝」。老先生回憶,除了土地公廟的活動外,還記得七歲時就到過祖師公處參加遶境,一庒一庒的走,約要5個小時走完全境。好多人在家門口擺祭品,無不虔誠膜拜。農曆4月18日就是「迎尪公」,從景美請來的保儀大夫在新店遶境後停留在新店街受百姓膜拜!這一切熱鬧的廟會活動一直到太平洋戰爭前停止了。

    今日土地公仍被在地居民視為保護神,因爲靈驗而香火鼎盛,無論求學、工作或保平安都可求,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右方的小廣場提供一個讓居民聚會談天的好地方!(高俊彥、高淑華)

董公廟

    董公真人相傳是古佛,原來住在西天,為了拯救蒼生,發大悲願,降臨凡塵,濟世救民。董公曾於隋朝下凡,俗名董伯華,安徽省桐縣人,自幼聰穎好學,又得高人傳授,精通醫術。雲遊天下,採藥煉丹,四處為民治病,驅邪除妖,深受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唐朝時董公再度降世,唐太宗貞觀年間,皇太后病危,御醫們束手無策。董公先後化身為神童與老人二種造型,替皇太后醫病,藥到病除,起死回生,被視為神醫。唐太宗特敕封為真人,並賜「進寶殿」令牌,可自由進入寶殿晉見皇帝,因此名噪一時。

    其後數百年,董公真人一直在人間顯靈,施藥救病,濟世醫人。董公為人治病,從不收取報酬,只要求病家種植杏樹以回報,累積多年,董公再以成熟的杏仁去換取金錢,製藥救濟貧民。現在我們以「杏林春暖」來稱頌仁心仁術的醫生,即緣自董公真人的事跡。

    明朝年間(約1428年),福建安溪科榜鄉民感其恩澤,特於鳳凰山頂建廟,取唐太宗所賜,命名為「進寶殿」,至今已歷五百多年。而後中國各地也紛紛塑造金身,建立廟宇,虔誠奉祀。董公屢顯神跡,保庇百姓,因而香火鼎盛,遠近馳名,曾經分爐至海外各地,共有二十多座廟宇。清朝乾隆年間,翁氏家族恭迎雕工細膩的「董公真人」神像與香火來台,初期祀奉於新店的私宅,由於屢次顯靈,護佑世人,神威遠播。1952年眾人倡議,在新店建成廟宇,命名與祖廟同為「進寶殿董公廟」。每年農曆11月27日是董公真人誕辰,特舉辦「護國安民消災祈福法會」,祈求國泰民安,為百姓消災解厄。

    董公真人為罕見的神醫,千餘年來醫藥救人,深受萬民景仰膜拜。進寶殿董公廟立足新店,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有一片廣大的廟埕,由於中興路的開闢,已經消失。(連勝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歷史文化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